屈原庙守庙人黄家兆
屈原庙守庙人黄家兆
屈原庙守庙人黄家兆
守庙人黄家兆,今年(jīnnián)75岁。
到这个端午,黄家兆在屈原庙守庙4年多(duō)了。
2021年,黄家兆在镇政府邀请(yāoqǐng)下,开始长期驻守庙中,成为有记载以来屈原庙第三代(dìsāndài)守庙人。前两代守庙人分别是王明德和徐正端。
坐落在秭归县乐平(lèpíng)里降钟山的屈原庙。
史料记载,屈原庙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shíwǔnián)。当时(dāngshí),乐平里百姓在屈原老宅(lǎozhái)遗址东侧捐资修建香炉坪屈原庙,初名“清烈公祠”。清光绪年间,香炉坪屈原庙因火灾毁圮,当地官府重建双泉寺屈原庙。
1980年,双泉寺屈原庙(miào)因年久失修(niánjiǔshīxiū)而废(fèi),秭归县政府拨款,乡民出力,将双泉寺屈原庙原基石迁徙到墓岭。1983年墓岭庙址出现塌陷,秭归县政府再次组织人员资金,将屈原庙基石从墓岭搬到降钟山,次年(cìnián)降钟山屈原庙落成。
守庙人黄家(huángjiā)兆在屈原庙中整理诗集。
每天清晨,黄家兆干完家里农活,便来到庙里,给屈原(qūyuán)像点香,把(bǎ)供桌、香炉擦洗,再把庙前、庙后整理干净。屈原庙里物件不多,乾隆年间篆刻的清列屈公碑算是(suànshì)这里古老的文物。
在黄家兆心里,日常工作虽然平凡,却意义重大。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乐平里是他(tā)出生的地方,他的老家(lǎojiā)。黄家兆说,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屈原文化。每当有人来看庙,黄家兆便热情接待,讲讲(jiǎngjiǎng)屈原故事,讲讲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游客在游览中有所收获,黄家兆内心便有了(le)价值(jiàzhí)感。
屈原庙正殿中,守庙(shǒumiào)人黄家兆仰望着屈原雕像。
黄家兆读书时正值50年代,家中十分贫困。他虽热爱学习,但到了中学家里就供不起他的(de)(de)学费(xuéfèi)。当时新滩中学的宴本厚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便帮我争取到全校只有两个的奖学金名额。加上大队的支持,黄家兆来到新滩中学报到入学,度过了三年(sānnián)充实、快乐的初中生涯。年轻时黄家兆忙于生计,当过企业会计、生产队长,60岁(suì)才(cái)开始正式学习格律诗。
“要(yào)从最(zuì)基础的平仄、诗韵开始学习。”黄家兆(zhào)说。15个阴平声,15个阳平声,29个上声,30个去声,17个入声(rùshēng),他花一个月时间背了下来。每当劳动里有见闻,生活中有感想,就随手写在便条上、纸壳上、挂历上,“泥腿子诗人”都这样做。
守庙人黄家兆和三闾骚坛诗社成员在(zài)屈原庙天井处聊诗。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bùduànjìnbù),黄家兆常常这样勉励自己(zìjǐ)。有人问他守庙是否寂寞。他说,“人精神丰满了,便不寂寞。”黄家兆认为,静坐(jìngzuò)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如此才是最好的修行。关于屈原文化(wénhuà)、诗歌文化的传承,黄家兆表示:“说不焦虑(jiāolǜ)是假的。”每当年轻人来参观学习,尤其是态度虔诚的,他都格外(géwài)高兴。
黄家兆说,他热爱诗歌,崇敬屈原。屈原是中国(zhōngguó)诗人。他出身(chūshēn)贵族,却能看到民生(mínshēng)之多艰;他成长于封建社会,却敢大胆质疑历史治乱(zhìluàn)兴衰;他在政坛腹背受敌,始终不改炽热纯粹的爱国情怀。自己在这里守庙,既(jì)是守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也希望守住这“中国文学第一正脉”。
受屈原精神感召,当地人(dāngdìrén)自发创立了三闾骚坛,绵延400多年,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农民诗社(shīshè)”。
如果你也想了解屈原(qūyuán)的故事
不妨来一趟乐平(lèpíng)里吧!
湖北日报全媒(quánméi)记者 魏萌叶 李冲
通讯员 郝明曦(hǎomíngxī) 唐聪
湖北日报(húběirìbào)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bùjǐn)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tèsè)功能。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