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不起、炸鸡吃不起、宠物养不起?这届美国人活得好难
手机买不起、炸鸡吃不起、宠物养不起?这届美国人活得好难
手机买不起、炸鸡吃不起、宠物养不起?这届美国人活得好难
“华人(huárén)维权(wéiquán)需要一个组织,我向宾夕法尼亚州政府注册登记了大费城华人维权会。自封为会长,带领(dàilǐng)一些人集会游行,为华人社区维权。很多人看到横幅和标语很有气势,便自动汇集到维权会旗下。”
日前,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zǒnghuì)荣誉会长管必红接受中国侨网“华人故事”栏目专访,讲述自己在海外(hǎiwài)维护华社权益的故事。
“为梁彼得讨回公道(tǎohuígōngdào)”
2014年11月(yuè)20日,纽约市华裔警员梁彼得(bǐdé)和同伴在(zài)巡逻过程中,开枪误杀非裔青年阿凯·格雷。2016年2月11日,梁彼得被大陪审团定罪(dìngzuì),二级过失杀人罪等五项指控全部成立,将至少面临15年牢狱之灾。
纽约(niǔyuē)警察持枪杀人事件不在少数,此前定罪者数量并不多。很多人怀疑,梁(liáng)彼得被(bèi)重判,是警察枪杀案层出的大背景下沦为了替罪羊,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长期忽视的结果。
梁彼得被定罪后,管必红前往费城市政府,以“为华裔(huáyì)警官梁彼得讨回公道,亚裔不当替罪羊”等诉求(sùqiú)申请游行(yóuxíng),并收到市政府签署的游行批准文件。
几天后,管必红在自己(zìjǐ)创办的《美国华商报》上发社论,呼吁邀请华侨华人集会游行,不少人加入队伍(duìwǔ)。
2016年2月20日,美国(měiguó)40多个城市成千上万华侨华人走上街头,就(jiù)梁彼得误伤黑人(hēirén)青年致死案发出“挺梁”呼声。管必红与其余城市同步,组织了费城的“挺梁大游行”。
在众多华侨华人努力下,2016年4月(yuè)19日,纽约(niǔyuē)布鲁克林高等法院法官将梁彼得的“过失杀人罪”减至“刑事疏忽(shūhū)杀人罪”,判他五年缓刑以及800小时的社区服务。
得知消息,华人社区普遍欣慰,认为这是目前最好(zuìhǎo)的结果。法官宣读裁决时透露(tòulù):“我收到了超过四万封支持梁彼得的信件(xìnjiàn)”,这充分证明民众团结的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是(zhèshì)美国华人团结维权的胜利(shènglì)。”管必红说。类似与这样的维权经历,他还有很多。
费城(chéng)中国(zhōngguó)城是华侨华人生存、生意的集中地,几十年间,费城市政府在中国城周围建起监狱、大会堂和高速公路,中国城的发展空间(kōngjiān)越来越小。
2000年,费城(chéng)市新市长上任后,没有与社区人士(rénshì)协商,就(jiù)决定在中国城周围再建棒球场,这将进一步压缩华侨华人生存空间,遭到华社的强烈反对。
管必红站出来与政府对话,并组织(zǔzhī)两次示威游行使政府改变决议。游行者们聚集在市政厅,身穿印有(yìnyǒu)“关停它”字样的(de)红色T恤,高举(gāojǔ)标语,手挽手表达抗议。与此同时,唐人街的数百家(shùbǎijiā)商店和餐馆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罢市活动,引起大批费城民众特别是亚裔民众的注意和支持。
管必红(guǎnbìhóng)代表发出反对建球场委员会发表呼吁书(hūyùshū),请求全美各华人商会、社团及有识之士积极声援费城(fèichéng)华人反对在中国城兴建棒球场的运动。呼吁书说:“费城市长一意孤行,决定在华埠(huábù)北侧兴建职业棒球场,这将严重影响华埠的发展及华人的生计。事先又不(bù)与华人社区协商,不尊重华人权益。大费城华人工商联合总会吁请全美各华人团体及个人致函或发电子信给该会及费城市政府,声援抗争(kàngzhēng)行动。”
经过多次抗议(kàngyì)示威,参加听证会,时任市长(shìzhǎng)将棒球场改建到运动场馆区域内,华人的商业生存空间得以守住。
一支笔“写”出(chū)人生路
管必红生在安徽农村,父亲早逝,家中靠母亲一人操持。小学毕业(bìyè)后,他被安徽省宣城(xuānchéng)中学录取。
“母亲满心欢喜,卖了家里的(de)鸡蛋、韭菜(jiǔcài),凑了11元5角钱,带我到中学报名,却(què)因学费不足没报上名。”幸运的是,20天后,管必红收到一封来自宣城中学的信,学校了解到他的困难,决定每月(měiyuè)给予他8元的甲等助学金,解决了管必红读书的后顾之忧。
多年后,这位曾获助的学子(xuézǐ)回到母校,设立“管必红奖学金”。如今,这项奖学金累计发放36万元,帮助了(le)360名学生,持续18年未曾(wèicéng)中断。
图为管必红在宣城中学演讲。(受访者供图(gōngtú))
中学毕业后,管必红回到农村(nóngcūn)劳动,那时村头地头都有(yǒu)广播喇叭,经常播放一些文章。
“我想成名,想出人头地。我想要是我写的文章,能在广播里播出就好了(le)。”从此,管必红白天跟大家一起劳动,晚上(wǎnshàng)在家写文章、写广播稿(guǎngbōgǎo),然后寄到宣城县人民广播站去。
管必红写了很多广播稿,突然有(yǒu)一天广播站播放:“现在播送杨柳(yángliǔ)公社管必红的文章”。
“村里的朋友听到我的文章(wénzhāng),我写广播稿的热情越来越高,宣城县人民广播站几乎(jīhū)每个星期都有我的文章,我成了‘名人’。”他说。
1970年,管必红被推荐到安徽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他留校(liúxiào)成为大学老师(dàxuélǎoshī)。
写(xiě)广播稿练出来的(de)文字功底,成为(chéngwéi)管必红的宝贵财富。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热”兴起,没有海外关系的他,凭借(píngjiè)翻译美国教授文章并发表(fābiǎo)的方式,与教授结识成为朋友,获得赴美留学机会。在美国,他一边在餐馆打工(dǎgōng)维持生计,一边刻苦学习,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通过费城教育局双语辅导员考试后,生活逐渐稳定。
管必红(guǎnbìhóng)在美国创办《美国华商报》和美国华商网。无论是组织游行时撰写呼吁文章,还是(háishì)在维权胜利后发表总结经验,他精准传递诉求,让越来越多的人(rén)听到华社的声音。
全球华侨华人的(de)网上家园
公众(gōngzhòng)号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